刊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曾用名:农业环境保护
主办: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ISSN:1672-2043
CN:12-1347/S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43511
被引频次:180642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图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年 05 期
作者:刘沙沙1,付建平2,郭楚玲3,党志3
单位:1. 肇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3.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摘 要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分布特征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直接进入到环境中的初生微塑料和大块塑料破裂、分解形成的次生微塑料,其可在大气、水体(淡水和海洋)和陆地环境之间进行迁移。需建立统一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离和鉴定方法,并结合准确高效的溯源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索其环境行为与归趋。微塑料(含自身的添加剂)被生物摄取后会造成物理损伤、引发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并可能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通过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联用,重点研究微塑料的生物累积和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应,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以期为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与展望:
微塑料在全球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累积,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其来源、迁移分布及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的关注。但是由于环境中的大块塑料在环境外力作 用下会不断破裂和降解为粒径更小的微塑料,对于进入到环境中的微塑料的大小、数量和形状等还不确定,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的不完善,导致微塑料环境行为的研究缺乏一致性。
微塑料具有特殊的理化特征,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有毒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污染,其对环境及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生物积累和食物链传递过程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从研究现状来看,未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建立统一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和分类标准、分离和鉴定方法,规范微塑料丰度/浓度的表示方法,将同位素示踪、指纹图谱等溯源技术应用于微塑料的源解析研究中。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系统地开展环境介质中(大气、水体和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调查及生命周期研究,阐明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在不同环境中的交互作用,揭示其环境行为与归趋。
(2)在分析微塑料的化学组分和特性的基础上,确定微塑料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是由于摄取了微塑料后引起的物理损伤,还是其自身释放的有害物质造成的,掌握微塑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其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微塑料可以作为有毒污染物的载体而改变其原有的毒性效应,研究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对生物体的复合毒性效应,探讨微塑料在复合效应中所起的作用。
(3)微塑料的毒性实验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研究对象单一、暴露时间短且剂量高于环境浓度,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的特点对其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应用到微塑料毒性效应的研究中,深入研究微塑料及复合污染对环境中生物的致毒机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环境中微塑料基准值的判定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4)在明确微塑料的生态毒性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素示踪法,重点研究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和效应,为预防和控制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确定微塑料及吸附的污染物对人体的暴露途径,深入系统地探索微塑料对人类的潜在健康风险,这也将是今后亟需研究的问题之一,对环境中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网址: http://www.nyhjkxxb.cn/zonghexinwen/2020/0915/341.html